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2016-07-21 07:27
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15)新中民四终字第58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原原阳县葛埠口乡邱庙村村民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申学治,村委会主任。
委托代理人兰本涛,河南未来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炎民,男。
委托代理人郑逢明,女。
上诉人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原原阳县葛埠口乡邱庙村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邱庙村委会)因与被上诉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河南省原阳县人民法院(2014)原民初字第1478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邱庙村委会的委托代理人兰本涛,被上诉人李炎民的委托代理人郑逢明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2010年,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进行社区建设,原村党支部书记申军来收取了李炎民预交的3万元购房款,并于2010年12月23日为李炎民出具了收到条。时至今日,该紫光明珠社区早已投入使用,但李炎民所预购的房屋未能交付,预交房款亦未退还。李炎民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判令邱庙村委会返还预交房款3万元。
原审认为: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李炎民为在邱庙村建设的紫光明珠社区购买房屋,经原村党支部书记申军来办理,缴纳了预交房款3万元,邱庙村委会为李炎民出具了收到条,且原村党支部书记申军来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由此能够认定该预购房协议生效。但现社区早已投入使用,邱庙村委会未能履行交房义务,亦未退还预交款,李炎民起诉要求邱庙村委会退还预交款3万元,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邱庙村委会应当返还。邱庙村委会辩称收取该款系原村党支部书记申军来的个人行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对其主张,原审法院依法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原审判决: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返还李炎民预交购房款3万元。一审案件受理费550元,由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负担。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应负担的的诉讼费已由李炎民垫付,待执行时一并结算。
邱庙村委会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一、原审认定事实错误,缺乏事实根据。2010年邱庙村在进行社区建设时,规定除本村居民外其他外部人员不得购房。李炎民不是邱庙村委会居民,不具备购买房屋的权利。且当时村民交纳购房款统一交到村会计处,并统一出具收据,入账后转交开发商。而申军来所收取李炎民的3万元完全是申军来的个人行为,且该款申军来并没有交付村会计后转交开发商,村委会也没有实际占有该款。村委会并不构成不当得利。二、因邱庙村委会并没有实际占有该笔款项,故原审判决邱庙村委会返还该购房款错误。综上,请求二审法院判决改判驳回李炎民的诉讼请求或依法发还重审。
李炎民答辩称:李炎民向申军来交纳3万元,申军来是以村委会的名义出具了收款证明,申军来的行为系职务行为。当时承诺是给一套房,最后钱和房都没有了。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原审认定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一、申军来在收取李炎民的购房款时,其职务为邱庙村党支部书记,在收据上也加盖了邱庙村委会的印章,故可以认定申军来收取李炎民购房款3万元的行为是代表邱庙村委会的收款行为,邱庙村委会称该行为为申军来的个人行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二、虽然李炎民与邱庙村委会之间并不存在书面买卖合同,但从2011年3月23日申军来出具的证明上可以看出双方之间存在口头的购买一套房屋的协议,故邱庙村委会称李炎民不符合购房条件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三、李炎民起诉邱庙村委会返还预交房款3万元系购房合同纠纷,而原审将本案定性为不当得利纠纷不当,本院予以纠正。邱庙村委会并没有按照约定交房的行为构成违约,李炎民要求邱庙村委会返还该3万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故邱庙村委会称申军来并没有将该3万元交付给会计也没有转交给开发商,邱庙村委会并未占有该3万元,因此不应当返还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至于申军来是否将该3万元交付会计后转交给开发商,则属于邱庙村委会与申军来之间的关系,双方若因此存在纠纷,可另行解决。综上,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证据,程序合法,判决结果正确,本院予以维持。但原审对本案定性错误,本院予以纠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550元,由上诉人原阳县阳和街道办事处邱庙村村民委员会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  宋克洋
审判员  张军委
审判员  许 琳
二〇一五年四月一日
书记员  张俊超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法学学习 http://wenshu.nlaw.org/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26901号 豫ICP备100269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email protected]